大山深處,傳出響亮的“嘎嘣脆”

農戶在搬運虎山蘿卜。記者 施辰靜 攝
眼下,又到了“閩北蘿卜第一村”——塔前鎮虎山村采收白蘿卜的季節。
虎山村位于南平市延平區西南角,地處高山區域,平均海拔介于800米至1000米之間,是革命老區村,也是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和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虎山蘿卜則是當地的知名土特產,2019年成功申報“塔前虎山蘿卜”品牌商標。除供應南平本地市場外,虎山蘿卜還銷往福州、廈門、三明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一根蘿卜何以“跑”出大山?近日,記者走進虎山村一探究竟。
虎山蘿卜為何“嘎嘣脆”?
進村前,要經過一段蜿蜒綿長的山路,是平整的水泥路,且四周植被茂密。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氣溫也在逐漸降低。到達村里海拔最高的蘿卜地時,已能明顯感受到高山上的寒意。放眼望去,一叢又一叢的翠綠,整齊有序地布滿山頭,而虎山蘿卜就藏在這些翠綠色的葉片之下、黃土之內。
“聽村民說,這片蘿卜地原先用于種蘋果,因而俗稱‘蘋果山’,后因改種蘿卜,便更其俗名為‘蘿卜山’。自20世紀80年代改種蘿卜以來,村民的‘錢袋子’就越來越鼓了。”塔前鎮政府工作人員陳澤偉對記者說。
蘿卜因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在民間素有“小人參”之美稱。而虎山蘿卜更以其緊實白凈的外皮、肉厚汁多的內里而遠近聞名。據當地農戶介紹,它不僅可以炒著吃、燉著吃,還能生吃,許多吃過虎山蘿卜的人常用“嘎嘣脆”這一擬聲詞來形容其出類拔萃的口感。除了口感清脆,虎山蘿卜的甜也是出了名的。在其他地方種出來的蘿卜十有八九口感略苦的季節,它依然能保持鮮甜的特質。
是什么造就了這獨一份香甜可口的“嘎嘣脆”?
“虎山村地處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大,植被覆蓋率高,水分比較充足,而且還有優質的沙土壤,在這樣的環境里生長的蘿卜,自然個大汁多、鮮嫩脆甜。”延平區經濟作物站工作人員陳維忠向記者介紹,除優越的自然條件外,農戶之間代際相傳的種植經驗,再輔以農家有機肥,這些都為虎山蘿卜的上乘品質奠定了深厚基礎。
科特派提升蘿卜“技術值”
今年44歲的村民劉善葉是虎山蘿卜的種植大戶。2003年退伍以后,他在返鄉之初就跟著其他農戶種植一些反季節蔬菜。后來,他發現了虎山蘿卜的獨特口感,便于2014年開始種植蘿卜,自此“一心只往蘿卜地里鉆”。
記者見到劉善葉時,他已完成了當天上午的蘿卜采收計劃,正在蘿卜清洗房內把已經清洗過的蘿卜分揀打包。他告訴記者,除了獨特的地理條件,成就這份美味的秘訣,還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身影。
2017年底,來自省地震局的林苗祿被派駐到虎山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并任塔前鎮黨委副書記(掛職)。2020年,他多了一重身份——科技特派員。在他的推動下,虎山蘿卜的“技術值”得到大幅提升,不僅獲得了省農業農村廳頒布的“無公害”產品證明,還成功注冊了“塔前虎山蘿卜”品牌商標。
“林書記支持我們多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改進蘿卜的種植技術。”提及林苗祿,劉善葉感激萬分。
近年來,為打響“塔前虎山蘿卜”品牌,當地農戶不僅引進了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還掌握了現代化的種植技術。蘿卜原本一年種三茬,后來改為一年種兩茬。收過蘿卜的地再低密度種上玉米、土豆和毛豆等農作物,讓土壤充分恢復后再種植下一茬蘿卜,以此進一步提升蘿卜品質,促進蘿卜產量和農民收益的增長。此外,延平區土壤肥料技術站的工作人員也會定期到村里檢測土壤肥力等,并根據檢測結果提供種植指導。
隨著虎山蘿卜品質的提升、產量的增長,村子里像劉善葉那樣靠著“嘎嘣脆”鼓了“錢袋子”的農戶不在少數。
“目前,村里蘿卜的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我自己就種植了100畝左右。行情好的情況下,虎山蘿卜的市場價會比普通蘿卜高出一倍。”雖然需要一大早就起床忙活,但只要一談及好行情,劉善葉感到渾身都有勁了。他身邊整齊擺放著已經打包好的1000多公斤蘿卜,這些蘿卜當日將經由物流公司運出大山。
走出“蘿卜+”新路
“平日里也會有賣不出去的蘿卜吧,這些蘿卜怎么辦?”談及蘿卜的銷路時,記者向劉善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劉善葉笑而不答,本想賣個關子。不料,記者接著問:“會被制作成蘿卜干嗎?”
談及自己的蘿卜干制作副業,劉善葉打開了話匣子:“有時會把一些‘顏值不太高’的蘿卜加工成蘿卜干。”
包括蘿卜干在內,虎山蘿卜走出了“蘿卜+”新路。它的“出圈”,還得從林苗祿說起。
從2017年到2021年,在虎山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的這幾年,林苗祿發現了制約虎山蘿卜發展的關鍵因素。
“單種蘿卜還遠遠不夠,產業鏈沒形成、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都影響著虎山蘿卜的發展。”林苗祿說。為此,他積極探索“康養+旅游+農業”的方法,利用虎山村的“避暑勝地”優勢將游客引進來,再由游客將蘿卜帶出去。
隨著回頭客的增加,多數游客到訪虎山村的主要目的逐漸由避暑變成了“約會蘿卜”——為體驗拔蘿卜的農耕文化,更為嘗一口鮮甜可口的蘿卜。這反過來為蘿卜地帶來了流量,也為虎山村帶來了“留量”。
“村里現有14家民宿,最多時一天能接待百余名游客。”陳澤偉告訴記者。
當流量變為“留量”,“蘿卜山”又多了一道新亮色。
“這是‘虎小白’,我們為虎山村蘿卜產業打造的形象IP。”延平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工作股工作人員李宸向記者介紹虎山蘿卜形象IP“虎小白”——一根頭戴虎頭帽、手提一筐蘿卜的白蘿卜。
如今,“虎小白”塑像、“虎小白”打卡相框以及蘿卜地旁的粉色蘿卜立牌,憑著“虎頭虎腦”的萌態讓虎山蘿卜“走”出大山的模樣不再停留于想象。
“為打造‘田園風光’精品鄉村振興帶,今年,延平區聚焦虎山村蘿卜種植,以及與之相伴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提升蘿卜產業鏈、鄉村休閑設施和民宿品質,打造‘生態農旅+綠色產業’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促進鄉村振興。”李宸說。(記者 陳黎慰 通訊員 林芳 衛金平)

文件下載

閩公網安備:35000899002 